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的终评评选中,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毕建勋《画道》一书获得二等奖。《画道》一书近百万字,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完成,所研究的是一种以道为终极目标并以道的方法来作画的中国画学体系。它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画学体系、也是一种方法论,既有思辨性、又具有实践性,既体现了画学理论的创新、也体现了中国画学思想中的形而上高度。“画道”的说法在过去没有形成过系统的理论,而《画道》一书所做的工作即是将“道”的形而上与“艺”的形而下真正地关联起来,使“画道”的说法真正地成为了画道理论,并形成明确的、系统的、“哲学性”的理论结构,使中国画成为“道艺合一”的载道之体,使中国画成为人修心体道、尽性养命的心印方式,使道心合一的过程具有一种方便操作的日常方式,同时也使中国画成为了一种“成圣”的方式。
《画道》一书的理论架构是根据中国画学的具体需要、适用性、潜在的可能结构方式和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参照并借用传统哲学中与道相关联的观念,构建出的与中国画相匹配的形而上画学结构模式。《画道》一书的研究既是从画学的角度出发在画学层面对于道的再释与具体建构,同时也是在实践中经验的形而上思考。
通过中国画 “高配置”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使中国画作为一种与道相结构关联的“画道”践形方式,构成了该书主要的研究内容。该书所讨论的核心,浓缩起来可以“一、二、三”三个字来概括。画道的“一二三哲学”原理与“三合之道”空间结构,以“兼三立两而迭用推一”的方法论,具体体现在该书的中国画学整体研究中,并在各个对偶范畴中生动地展开,使中国画学在其最高性质上成为了画道。该书用中国画中不同层面的对立两仪关系,证明乃至于“践形”了这三个范畴,并且以这些不同层面的对立范畴,结构为一种丰富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结构中,以心物关系为发端、以达道的“天人合一”与“道心合一”为最高目标、以心术与象术互动的内心观象体道方式为本、并以心印与气术的方式印心证道于外。当然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反向运行,并以此来改变人的内心品质与胸次。这样的效果对于中国画作品的观赏者亦具有同样的作用,因此画道直指人心,并且性命双修。
《画道》一书综合起来有五点特色:首先,在中国画的角度回答了所谓“绘画死亡”的问题,找到了绘画存在的充分合理性与必然性;第二,通过建构中国画学理论的形而上结构与价值体系,可以解决中国画的话语权问题;第三,解决了一些在中国画历史上所积累下来的关键性理论问题,并可以打破中国画所遭遇的多重矛盾共存的瓶颈;第四,有可能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产生某种实践性意义,并有可能对于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照性价值。第五,画道既是一种具体的绘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哲学性”的心体方式。在画道的方式中,人会经验到“知行合一”、“体用合一”、特别是“道艺合一”或“天人合一”的道心境界,因此画道的方式就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哲学”方式,就是“文以载道”的传统在画学中的体现,对于中国文化在今天人类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
毕建勋简历
毕建勋,中国水墨人物画画家,兼攻画道研究、中国画基础理论、中国画造形学研究,现供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生于1962年,1981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200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研究所博士,201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国画家》杂志主编,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作品频繁参加诸如《百年中国画展》、《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多次获奖,曾获的重要奖项有: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术馆,北京,2004);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中国美术馆,北京,2003);首届黄胄美术奖(炎黄艺术馆,北京,2001);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术馆,北京,1999);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览会铜奖(中国美术馆,北京,1997)等。
代表作品有《子非鱼》、《打人》、《黄河》、《东方红》、《永远和你在一起》、《不会离开你》、《以身许国图》、《以身许国图全图》、《面对面》、《中国,一路平安》、《改革之年》、《一望无际》、《英俊的曼日玛青年》、《惊蛰》、《青山永在》、《云栖之乡》、《魂兮归来》等;代表理论著作有绘画哲学研究专著《画道》(100万字,中华书局)、《中国画学原理》(河北美术出版社)、《造形本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文集《毕建勋论中国人物画创作》(辽宁美术出版社)等,即将出版有《左书——艺之为道》(80万字)、《右书——画以载道》等,代表论文有《笔墨原理》、《线》、《中国画造形基本原理》、《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水墨人物画画种备忘录》、《意象观察与意象观察的方法》、《中国画色彩与墨色关系——中国画色彩理论现状》等。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